ESGCI导读分享|阿德勒积极心理学阿德勒是三大心理学家之一,另外两位是荣格以及他的师傅弗洛伊德。弗洛伊德作为现代心理学祖师级别的人物,开创了精神分析流派。在此之前,心理咨询还不能被称之为一个完整的科学。弗洛伊德本人早期是使用催眠治疗的方法,后期他在实验当中证明只有46%的人对催眠是有效的。而超过一半的人对催眠是无效的,这样就不能保证治疗效果。所以他就发明了“自由联想法”,《盗梦空间》、《无间道》等影片中都有出现心理咨询的片段。
心理咨询三大宗师是弗洛伊德、他的首席弟子荣格。而阿德勒是有些离经叛道,脱离师门的。最初他是牙医出身,所以对于“自卑对人的影响”这一观点,他的切入角度很奇特。身上有残缺对人类心理是会产生一定影响的。他作为医生转到了临床心理学,投入了弗洛伊德门下,后又因为与弗洛伊德观点不一致而脱离。
01 《少有人走的路》 ![]()
02 《被讨厌的勇气》 推荐第二本书《被讨厌的勇气》,来自日本的两位作家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合著。据我了解,很多阿德勒的粉丝最初都是从这本书了解到他的。这本书的背景是在日本,他们写这本《被讨厌的勇气》实际上非常符合日本的文化背景。因为在日本一般都要求循规蹈矩,非常不支持从小的时候就表现出被别人讨厌的勇气。那么这本书就相当于把阿德勒的思想传到日本,强调的是一个人应该具备被讨厌的勇气。我觉得现在绝大部分人都是为了社交关系而活的,很多情况下你的决定其实是为了讨周围人的欢心。小时候的父母、长大后的老师和同学、工作后的领导和同事,在最后可能是自己的孩子。一辈子都在是希望被别人喜爱。那这本书就有了非常吸引人的标题,来自“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这是一本对话体的书,书中有两个角色“年轻人”和“哲人”。年轻人代表了大部分读者提出质疑,由哲人来耐心的解答。
质疑: • 有人拥有富裕而善良的父母,也有人拥有贫穷而恶毒的父母,这就是人世。 • 这个世界本来就不公平,人种、国籍或者民族差异依然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 关注“被给予了什么”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 说这话是纸上谈兵,根本是在无视现实世界! 答复: 唯一需要尊重的事实时: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
对应了上一本书《少有人走的路》第一句话,即便你有那么多的不满意或是遗憾,过去做了很多自己内疚的事情,但是你并不能更换你只能更新,所以这是一个唯一要尊重的事实。
梳理一些知识体系的逻辑,阿德勒也并不是完美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理论。所有的理论前提都是先要捋清楚一个假设。不存在假设就没有理论的论述。那即便是《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也只是阿德勒思想的一个概述,它也有明确的两个假设:
第一个是命运和三观是表里关系,根据东方的命理学,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德五读书,积阴德和读书很重要的作用是改变三观。那么命运和风水在中国文化角度来讲是客观存在的。在现代科学当中,大家可能对这个环境的影响、命运的概率不是那么相信,觉得那是迷信。但是当我们真正仔细体会的话,外在表现出来这个人时运好不好,内在跟他三观的取舍实际上互为表里关系。
命为格局的大小,运是相对的起落。命和运是有既定条件和起伏的。纵观完整的一生的角度来讲,总会出现几次关键的选择,这些选择的依据就跟你的三观有关,是表里关系。
某人如何看“世界”,又如何看“自己”,把这些“赋予意义的方式”汇集起来的概念就可以理解为生活方式。从狭义上来讲可以理解为性格;从广义上来说,这个词甚至包含了某人的世界观或人生观。-- 命运和三观是表里关系。 第二点是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追根溯源到希腊语的源头,善恶并不是主观伦理角度的一个词,而指的是有没有好处。
在希腊语中,“善”这一词语并不包含道德含义,仅仅有“有好处”这一层含义;另一方面,“恶”这一词语也有“无好处”的意义。这个世界上充斥着违法或犯罪之类的种种恶行。但是,纯粹意义上想要做“恶=没好处的事”的人根本没有。 趋利避害是动物的本能。 衍生出的推理: 你一定会认为秉性或性格不会按照自己的意志而改变。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生活方式是自己主动选择的结果。 当然,并不是有意地选择了“这样的我”,最初的选择也许是无意识的行为。并且,在选择的时候外部因素,也就是人种、国籍、文化或者家庭环境之类的因素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即便如此,选择了“这样的我”的还是你自己。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大约是在10岁左右的时候做了这样的选择。 在阿德勒心理学里面,10岁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敏感期。一个人在10岁左右就基本上建立了自己对生活方式的主动选择。 03 《活出生命的意义》 关于人生的选择,推荐一个经典的案例,弗兰克尔有一本书《活出生命的意义》,讲的是他的全家被关进集中营,只有他跟妹妹活了下来。他最有资格告诉你,任何时候你都有选择的权利。 ![]() 集中营生活— 你的命运,经历,名字,全部都会失去意义,你还能活多久,怎么活完全处于失控的状态,唯一可以选择的是,如何去看这些苦难。 弗兰克尔说,所有被关进集中营的人都会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惊恐、第二阶段的麻木、第三阶段的超越。只有走到第三阶段的人,才有可能活下来,在集中营,几乎每个人都动过自杀的念头,因为在绝望的边缘,只有死亡才能结束一切,但自杀没有任何意义,活下去才是一件值得挑战的事情。 弗兰克尔在书中总结到,有三种途径发现生命的意义: 1 创造性的工作; 2 体认价值:经由体验某个事件和人物,如工作的本质或文化、爱情等来发现生命的意义; 3 受苦:通过认识人生的悲剧性和克服困境,促使人深思、寻找自我,最终发现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 弗兰克尔的意义心理学:追求真理而不屈从于权威、主动帮助别人终会有意想不到的福报、强烈的求生欲望会拯救一个人、试着将遭受的痛苦转化为生活的养分。
所以这本书非常明确的概括了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心理学核心就是勇气心理学。这里非常重要的翻盘是,大部分的人在10岁的时候是无意识情况下受到家族传承下的基因、种族、生活环境等各方面影响,选择了自己的三观。书中写道:
假若生活方式不是先天被给予的,而是自己选择的结果,那就可以由自己进行重新选择。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你把自己说成不幸的人,还说想要马上改变,甚至说想要变成别人。那是因为你在不断地下着不改变自己生活方式的决心。 也就是说,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认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首先应该做的是什么呢?那就是要有“摈弃现在的生活方式”的决心。 阿德勒的目的论是说:“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 我个人认为在他如此强大的师傅面前,阿德勒有些矫枉过正,讲过去发生过什么对你今后的人生没有影响,决定自己人生的是活在此时此刻的你自己,理性的你决定了你未来的人生。
我为了今天的分享,专门把四个概念做了详细的类比,在这里再揭露一个真相,阿德勒心理学被称为积极心理学其实是错误的,阿德勒流派被官方称为个体心理学。我之所以称它为积极心理学,是因为有出版社出了一套书,共四本,其中一本就叫阿德勒积极心理学。理论上来讲,阿德勒的心理学流派就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体系分裂出来的叫做个体心理学。而积极心理学是另外一个流派。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 网上也有人攻击阿德勒,主要讲他是心灵鸡汤。主要攻击者是弗洛伊德的粉丝。弗洛伊德被别人攻击的主要的讲法是宿命论。实际上双方的理解都是比较片面的。 我们先把这两个专业性的流派给分分清楚:
个体心理学、积极心理学 个体心理学是指A.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学体系,以“自卑感”与“创造性自我”为中心,并强调“社会意识”。 阿德勒认为,人是一个不可分割的实体,有自己的独特目的,寻求人生意义和追求理想,并且是一个与社会和他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主要概念是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感、补偿和社会兴趣。 积极心理学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 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 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的定义有五点,简称:PERMA,有P是positive emotion积极情绪,E是engagement投入,R是relationship人际关系,M是meaning人生意义,A是achievement成就。精确定义了什么是幸福,并且告诉你幸福是怎么一个标准。
介绍Ikigai,是另外一个模型,也是代表的是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这是我在向法国老师学习创新学的时候学到的一个模型。法国人非常感兴趣,日本人为什么能够长寿而幸福,于是总结了一个模型称为Ikigai,一个人想要有幸福而有意义的生活必须四象合一,就是你在做的事情是你喜欢的,你所擅长的,你可以用以谋生的也就是有人给你钱,同时呢世界还需要你去做的有意义的事情。以上内容全占就说明你的人生就是有意义且幸福的。 ![]()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 ![]() “我在我的活动之中把别人的注视当做我自己的可能性”,也就是一种异化,一种物化,一种被目光的奴役,也是对我这个主体的自由性和超越性的剥夺。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他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我们要想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也就是说,人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成为“个人”。 “人的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基本概念。如果这个世界没有人际关系,如果这个宇宙中没有他人只有自己,那么一切烦恼也都将消失。 仅止于个人的烦恼,即所谓的“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任何烦恼中都会有他人的因素。
自卑感来自主观的臆造 在阿德勒所使用的德语中,劣等感的意思就是价值更少的“感觉”。也就是说,劣等感是一个关于自我价值判断的词语。 人际关系中产生的“自卑感”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而是来自与他人比较滞后主观上产生的“自卑感”。 任何物品、商品、产品,比如价格昂贵的钻石或者货币,价值必须建立在社会意义之上。 价值问题最终可以追溯到人际关系上。货币叫一般等价物,如果没有社会意义那货币是不存在的,那别的东西呢也就没有所谓贵和便宜了,就仅仅是需不需要的问题。
外部因果论 阿德勒用“外部因果律”一词来进行说明:将原本没有任何因果关系的事情解释成似乎有重大因果关系一样。 例如,前几天就有人说:“自己之所以始终无法结婚,就是因为幼时父母离婚的缘故。”从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来看,父母离婚对其造成了极大的精神创伤,与自己的婚姻观有着很大的因果关系。但是,阿德勒从目的论的角度出发把这种论调称为“外部因果律”。 自卑情结是指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具体就像“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 如果抱着“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那就不是“不能成功”而是“不想成功”了。简单地说就是害怕向前迈进或者是不想真正地努力。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而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玩乐或休闲时间。也就是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 越自负的人越自卑 拥有自卑感即感觉目前的“我”有所欠缺的状态。阿德勒指出“没有人能够长期忍受自卑感”。也就是说,自卑感虽然人人都有,但它沉重得没人能够一直忍受这种状态。 “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之类的想法,蕴含“如果有高学历自己也很容易成功”之类的含义来暗示自己的能力。意思就是“现在只不过是被学历低这个因素所埋没,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 阿德勒明确指出“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优越情结”: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最后再举一个关于自夸的复杂实例。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具体就是指夸耀不幸。就是说那些津津乐道甚至是夸耀自己成长史中各种不幸的人。而且,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 这种人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
我与他人 如果竞争对手对你来说是可以称得上“伙伴”的存在,那也许会有利于自我研究。但在多数情况下,竞争对手并不能成为伙伴。 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不知不觉就会把他人乃至整个世界都看成“敌人”。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败”,所以才无法给予祝福。 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 在受到争权挑衅时绝对不可以上当。 如果你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承认错误,不代表你失败了。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力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没必要依赖发怒这一工具。
总结与提炼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一提到“追求优越性”,容易被认为是尽力超越他人甚至是通过排挤他人以取得晋升之类的追求,往往给人一种踩着别人往上升的印象。当然,阿德勒也并不是肯定这种态度。在同一个平面上既有人走在前面又有人走在后面。 健全的自卑感不是来自与别人的比较,而是来自与“理想的自己”的比较。我们应该积极地看待自己与别人的差异。但是,我们“虽然不同但是平等”。 育儿观:既不当作成人来对待也不当作孩子来对待,而是“当作人”来对待。把孩子当作与自己一样的一个人来真诚相对。 我们都走在一个并不存在纵轴的水平面上,我们不断向前迈进并不是为了与谁竞争。价值在于不断超越自我。
![]() 关于爱之课题 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称之为个体心理学,他认为如果想改变别人的任何想法都是虚妄的。他作为心理医生有个观点是“任何一个来找他看病的来访者,心理状态会不会变好完全是他自己决定的。”如果你能真的了解他的哲学体系的话你就能明白这个观点的涵义。心理医生对你的帮助来自于他的专业知识,告诉你某个道理或是随时伸出援手。但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是你自己。 人根本不可能一个人活着,只有在社会性的环境之下才能成为“个人”。因此,阿德勒心理学把作为个人的“自立”和在社会中的“和谐”作为重大目标。必须要克服“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在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恐怕是最难的课题。 爱可分成两个阶段:一个就是所谓的恋爱关系,而另一个就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真正的爱应该是: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束缚是想要支配对方的表现,也是一种基于不信任感的想法。与一个不信任自己的人处在同一个空间里,那就根本不可能保持一种自然状态。阿德勒说:“如果想要和谐地生活在一起,那就必须把对方当成平等的人。” 无论多么困难的关系都不可以选择逃避,必须勇敢去面对。即使最终发展成用剪刀剪断,也要首先选择面对。最不可取的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止步不前。
“人生谎言”教我们学会逃避 并不是因为无法容忍A的缺点才讨厌他,而是你先有“要讨厌A”这个目的,之后才找出了符合这个目的的缺点。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疑邻盗斧。 ![]() 人讨厌一个人,往往不是因为他有个你无法容忍的缺点,而是你先潜意识预设了个目的“我就是要厌恶这个人”,那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你会找到他身上各种缺点。 为了逃避人生课题或者进一步说是为了逃避人际关系,仅仅为了这些人们经常捏造别人的缺点。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作“人生谎言”。 阿德勒并不打算用善恶来区分人生课题或者人生谎言。我们现在应该谈的既不是善恶问题也不是道德问题,而是“勇气”问题。 金句太多,实在是装不下了... 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我们没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在犹太教教义中有这么一句话:“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呢?” 有人会想:“因为神在看着,所以要积累善行。”但这是与“因为没有神,所以可以无恶不作”之类的虚无主义相对的一种思想。即使神并不存在,即使无法得到神的认可,我们也必须要活出自己的人生。而且,正是为了克服无神世界的虚无主义才更有必要否定他人的认可。 把自己和别人的“人生课题”分开来。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只要能够进行课题分离,人际关系就会发生巨大改变。 就学习而言,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课题,在他想学习的时候父母要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对孩子的课题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你求助的时候不可以指手画脚。“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别人不是为了满足你的期待而活。”即使是自己的孩子也不是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而活。大部分父母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对于孩子的期望来自于父母自己的自卑感。我们经常听到这种说法“我这辈子就这样了,我就希望你好”,这就是自卑情结,拿这个来劝慰自己,而不改变自己生活状态的冠冕堂皇的理由。 关于自己的人生你能够做的就只有“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道路”。另一方面,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弗洛伊德与阿德勒
从二位最出名的著作当中,可以看出他们的流派。在我们的研究生学习过程中都要讲到三论,即本体论认识论方法论。那么从很重要的一点是区分解释主义还是实证主义。弗洛伊德最出名的书《梦的解析》就是解释主义。他给你找寻原因。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认为找原因并没有意义,而是要实证要自我超越。这两种流派非常不一样但有互补之处,都非常有价值。
![]() ![]() ![]() ![]()
有人将弗洛伊德概况为“原因论”,而阿德勒概括为“目的论”。其实目的跟原因是不是一种冲突关系呢?原因论关注过去,目的论关注未来。而实际最终真实的只有当下。 “原因”与“目的”的思辨:四因说系统思想 系统论的创始人贝塔朗菲把亚里士多德看成是系统思想的始祖,并指出:“亚里士多德的论点‘整体大于它的各个部分的总和’ 是基本的系统问题的一种表述, 至今仍然正确。” 四因说是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一种观点: 1 质料因,他理解为天然的、未分化的材料,事物就是由质料因构成的。米利都的自然哲学家在试图用水、气或其他某种物质性基底解释世界时就引入了这一原因类型。 2 形式因是指当事物完全实现其目的时,在事物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模式或结构;形式因是事物本质上的所是。一个雕像的形式因就是雕塑家所想象的关于这座雕像的一般计划或概念。 3 效力因或动力因是积极的作用者,将产生的事物作为其结果。正是通过动力因,事物得以产生。雕像的动力因包括雕塑家在工作中使用的凿子或其他工具。 4 目的因是引导过程的目标或目的;目的因是制作事物的目的。在雕塑中,目的因是充分实现雕塑家目的的完整雕像。 ![]() 所以我认为两种流派的目的并不矛盾也不冲突。虽然两位大师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分歧,但实际上他们的思想是非常互补的有机结合体。
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缘起性空,大悲大智“。
文章分类:
学院智库
|